Erebor银行:Web3监管混合型银行新探索

Erebor银行:Web3监管混合型银行新探索

Erebor致力于构建一个既符合Web3理念又满足监管要求的”混合型银行模型”。

作者:肖小跑

多年来,我一边专注于主业,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运营公众号和播客。虽然从未通过这些平台获得任何收益,但这个坚持了5-8年的行为却意外地赋予了我一项独特的能力:每当某个热点话题如飞轮般高速运转,甚至导致GPU资源供不应求时,只需在我的文章、思考或播客内容中搜索,就能大概率找到相关素材。太阳底下无新事,这些议题其实早已被我深入探讨过,并形成了初步的思路框架。

以近期再度火爆的稳定币为例。作为一个长期关注金融科技领域的观察者,我敢说这个领域我早已司空见惯。尽管它总是以新的概念和形式出现,但如今确实与以往有所不同,不能说毫无进步;然而,只要稍加转换视角,整条价值链上的所有概念都会焕然一新,重新认识它的成本也随之增加,需要消耗更多token才能发现其中80%-90%的内容,而这些内容其实你都早已思考过。

今天,我要探讨的是孤山银行(Erebor Bank)。

昨日,Will老师分享了一篇文章,兴奋地提议录制一期关于稳定币后续发展的节目——原因在于”Peter Thiel又在涉足银行业了——稳定币银行”。受其热情感染,我短暂地兴奋起来,并答应参与。但随后便陷入沉思:这位被广泛视为影响美国现政府的”新深层政府”、硅谷教父,上次与银行业打交道还是建议从硅谷银行(SVB)撤资,最终导致其倒闭,如今又为何重拾银行事业?

这次,他与国防科技公司Anduril的联合创始人Palmer Luckey共同创立了一座名为”Erebor”的全新加密银行。

首先,抛开那种”剧情似曾相识”的陈旧感,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,我决定深入挖掘相关资料。

### 01 孤山寓言

Erebor这个名字的选取颇具深意。作为《魔戒》的忠实粉丝,我对这个名称好感倍增。

Erebor,即《魔戒》中的”孤山”,是史矛革(Smaug)盘踞的巢穴。史矛革是一条贪婪的巨龙,以掠夺矮人、精灵和人类的黄金珠宝为生,最终将所有人烧死。它栖息在一个巨大的洞穴中,洞穴内堆满了无价的财宝,史矛革则覆盖其上酣睡。

这个IP形象似乎隐含着某种”屠龙少年终成恶龙”的隐喻;但暂且不论这一点,或许这个品牌形象正契合加密银行核心客户的审美。毕竟硅谷起名通常遵循希腊神话、中土世界或拉丁文倒序的套路,Erebor至少还保留了一丝文学气息。

暂且放下名字的讨论,真正值得深思的是:为何硅谷在稳定币再度火爆之际选择创办新银行?

### 02 SVB的倒掉:48小时

几乎所有媒体报道都指出:”为填补SVB倒闭留下的巨大空白” + “助力稳定币发展”。

既然提及SVB,不妨回顾一下:2023年3月,硅谷银行创造了金融史上的一个奇迹:48小时内从”福布斯年度最佳银行”沦为”监管接管”的失败案例。当时,我制作了两期播客探讨这一事件——一期从老登视角,一期从老炮视角,将其定性为”茶壶里的风暴”。SVB作为美国当时第16大银行,规模远不及次贷危机时的雷曼兄弟,虽未震动全球金融市场,但对科技圈而言仍是一次深刻教训。

事件的导火索并不复杂:3月9日,SVB宣布出售210亿美元证券,损失18亿美元,同时需筹集22.5亿美元以避免流动性危机。消息传出次日,便爆发挤兑,储户试图提取420亿美元,股价暴跌超过60%。SVB的持有至到期证券按市价计算损失159亿美元,而其有形普通股本仅115亿美元。最终,政府兜底所有储户,但股东和债券持有人血本无归,管理层集体被解雇,股价从200多美元归零。这家成立40年、不久前还在发放年终奖的银行,转瞬之间便宣告破产。

SVB的倒闭揭示了传统银行业与创新经济之间的根本性不匹配。SVB服务了超过一半的硅谷初创公司,但其商业模式本质上仍停留在19世纪——左手吸收存款,右手发放贷款,依靠利差盈利。然而,科技公司从VC那里获得的资金通常用于投资而非贷款需求,SVB只能将这些资金投向长期债券,最终因久期错配和利率风险而陷入困境。

当然,任何银行都可能面临此类风险。期限错配是商业银行的核心商业模式,挤兑的可能性始终存在。而SVB的倒闭,则是一起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酿成的悲剧:(1)客户结构极特殊;(2)资产负债管理极失败;(3)且精准地踩在40年低利率周期反转的时点上。

先说(1):SVB的客户群特殊得令人咋舌。若你曾参与美国大小VC会议或创业活动,必会见到SVB在门口设摊——其客户群正是刚获得融资的初创企业,无需分层。

再看(2):2020-21年美联储量化宽松期间,科创公司融资进入高潮,SVB存款从2019年610亿美元激增至2021年1890亿美元,三年增长三倍。在极低利率环境下,这些存款几乎无成本。

问题在于存款结构:活期存款和交易账户高达1328亿美元,储蓄和定期存款仅67亿美元,活期占比高达76.72%。这是极其糟糕的负债结构——企业活期存款最不稳定,而SVB的企业客户全是科创公司,毫无分散性,高度同质化。

负债端已足够危险,资产端更为扭曲:这些客户只存钱不贷款。初创公司缺乏固定资产和稳定现金流,银行也无法放贷。于是大量购买债券,初期是短期国债,后为提高收益转向长期国债和(没错)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(各类ABS)。

就这样,一家银行的主要风险从信用风险转向利率风险。再后来(3):加息了。正常情况下,加息对银行是利好——存款利率上升的同时,贷款利率也上升,利差基本不变甚至增加。但SVB资产端配置了大量长期债券(占资产56%,而美国银行业平均水平仅为28%),利率上升导致债券市值下跌。

于是双杀:资产端债券贬值,负债端高利率,廉价存款供应减少(这一剧情在国内也有同款,即中小银行)。最后浇上一勺热油:硅谷科技公司都在同一个WhatsApp群里,当Peter Thiel的Founders Fund带头撤资时,踩踏瞬间发生——地球上没有比VC更从众的生物,毕竟FOMO和FUD是这个圈子的文化基因。

### 03 那里摔倒那里爬起

倒闭并非终点。风口终会再现,这次聚焦于稳定币领域。原班人马决定自行解决这些问题。

我查阅资料,发现Erebor银行已向美国货币监理署(OCC)提交了国民银行执照申请(”Erebor Bank, NA, Columbus, OH (2025)”)。这份申请读起来像一份充满情绪的宣言——明确将自己定位为”监管最完善的稳定币交易服务商”,誓言”将稳定币完全纳入监管框架”。

可能因SVB的前车之鉴,从现有信息来看,Erebor声称的风控策略极为保守:账上多保留现金,少放贷,贷款仅占存款的一半(1:1存款准备金,贷存比控制在50%);资本金三年内超监管水平;所有启动资金均来自股东的真金白银,不借贷,且三年内不分红。

目标客户非常明确:专注于虚拟货币、人工智能、国防和高端制造的科技公司,以及为这些公司工作或投资的高净值个人(即传统银行认为”要么无稳定现金流,要么风险过高”的新质生产力);以及”国际客户”(即想进入美国金融体系却苦于无门的海外公司,特别是依赖美元或想用稳定币降低跨境交易风险和成本的企业,即部分使用U和地下钱庄的客户),Erebor计划通过建立”代理行关系”,成为其接入美元体系的”超级接口”。

业务也清晰明了:提供存款和贷款,但抵押物非房产车辆,而是比特币和以太坊。

稳定币业务是重点:帮助企业”合规地进行稳定币的铸造、赎回和交易结算”;并计划在资产负债表上持有少量虚拟货币——但纯粹用于运营需求(如支付gas费),不投机炒作。

同时划了红线:不提供需要信托牌照的法定托管活动(即仅转账结算,不保管资产)。

看起来是升级版的硅谷银行2.0。SVB的逻辑是:吸存款→放贷款→赚利差。Erebor的逻辑是:在法币世界与稳定币生态之间架一座桥,然后在桥上吸存款→放贷款→赚利差。

### 04 这次不一样?

信息有限,无法下定论,只能推演。

先看稳定币业务部分。

未找到文件说明吸储的是稳定币还是法币,但既然”帮企业合规地进行稳定币的铸造、赎回和交易结算”,假设吸储法币,一部分发行稳定币,一部分直接放贷款。相当于在Circle之上叠加了其他商业银行功能,即开始创造信用。

如果Erebor银行真能保持如此保守的贷存比和资本充足率,且对稳定币部分业务能完全隔离——只做支付结算,不放贷、不托管;且只服务美元稳定币,且是受监管的USDC的话,似乎还算靠谱。剩下的法币部分业务,吸取SVB的前车之鉴即可。

我知道你想问:为什么稳定币存款不能放贷款?

因为”稳定币的一美元”与”银行存款一美元”是两码事。”银行里的1美元”与”稳定币里的1美元”,能发挥的作用完全不同。存款乘数了解一下:

若一家公司在银行存入1000万美元,银行只需保留20%作为准备金,剩下的800万可放贷出去。当第二家公司借得800万并将其中600万存入同一家银行时,该银行现在拥有1600万存款。这个过程可不断重复。

这就是银行体系的”炼金术”——通过存款乘数效应,1000万存款最终可能创造出更多流动性。

但稳定币没有这种”炼金术”。在稳定币世界里,一美元就是一美元,背后必须有等值美元支持,无法凭空放大,这正是稳定币的定义。不服气也没用,GENIUS大聪明法案已定死。

这就是稳定币银行的代价:作为一家银行,最赚钱的活儿(信贷)干不了,拥抱”稳定”,就要牺牲银行体系的放贷能力。

说到这里,想起贝森特老师在X上的发言:估计稳定币可能吸收3.7万亿美元国债。

若其中一半来自活期或储蓄账户,相当于美国银行存款总额的10%左右。按上述逻辑,这就带来一个巨大的取舍:

好处是:为美国国债创造了新的巨大需求来源(增加了公共信贷)。

代价是:牺牲银行体系的放贷能力(削弱了私人信贷)。

当大家把钱从银行取出来购买稳定币时,银行通过”存款乘数”创造信贷的能力就减弱了。这本质上是政府长期财政赤字的必然结果(历史上不乏类似案例:可复习1970年代货币市场基金对银行业的冲击)。

### 05 流动性:容易发生鬼故事的地方

这才推演到基本的存款,还未涉及流动性风险。

如果稳定币成为Erebor资产负债表上的主角,虽锚定美元等资产,但目前的稳定币没有联邦存款保险背书,也没有美联储贴现窗的链下流动性支持。

如果稳定币突然脱钩下跌,而Erebor相当比例的资产恰好是它的储备或相关权益,那将遭遇一场”链上挤兑”;且储户无需排队,只需狂点鼠标提现。这种情况下没有FDIC接管,没有央行救助,Erebor能顶住吗?

再看贷款部分,这次倒未购买国债,而是要做加密货币抵押的贷款。但这道题也不难算:

已知:
贷存比50%
比特币质押率可能是60-70%
比特币的日波动率经常超过10%,极端情况下可达20-30%

求:如何避免死亡螺旋?

现在将这两件事合起来继续推演:如果资产负债表右边是稳定币,左边是加密货币抵押贷款(负债端:稳定币 + 资产端:加密贷款),哇这个组合听起来就很好刺激。

再做压力测试:

某个宏观事件(懂王作妖)引发加密市场恐慌
比特币暴跌30%,Erebor的抵押贷款开始出现大量坏账
与此同时,市场开始质疑稳定币的稳定性,出现脱钩
Erebor持有的稳定币储备价值下跌,同时贷款损失扩大
储户开始疯狂挤兑
Erebor被迫在最糟糕的时间点抛售资产来满足提取需求

一句话总结:基本上是在SVB的久期错配基础上,又加了一层杠杆和一个链上挤兑加速器。

以上情境一旦启动,传统银行业的缓冲机制在这里都不存在:
没有存款保险稳定储户情绪
没有央行提供流动性支持
没有跨行拆借市场分散风险
24/7的数字化交易让挤兑无法”暂停”

这确实有点像”监管版本的Terra”。

### 06 乐观一点

又忍不住陷入老登附身。但有一说一,加密货币和数字资产已成为客观存在。全球只剩三个国家完全禁止加密货币。无论我喜不喜欢,(美元)稳定币在肉眼可见的未来会放飞式发展。

Erebor想打造的是一个符合Web3逻辑、又满足监管要求的”混合型银行模型”——既享受传统银行那样有稳健储备,又能发挥链上世界所有便利和高效。

从这个角度看,无论如何,Erebor代表了一种必然趋势:不管谁主动拥抱谁,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生态都会试图融合。

问题是:这种融合应该由谁来主导呢?

回到Erebor这个名字。在托尔金的故事里,史矛革最终被杀死了,孤山的财宝重新回到了矮人、精灵和人类手中。

欢迎加入微想AIidea2003官方社群 Telegram订阅群:http://www.idea2003.cn/idea2003Daily
Twitter官方账号:http://www.idea2003.cn/idea2003Post
Twitter英文账号:http://www.idea2003.cn/BlockFlow_News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idea2003.cn/news/39496.html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