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supply 协议的稳定币市场遭遇黑客攻击,导致约960万美元的加密资产损失,这一事件已经过去一周,却仍在DeFi社区引发强烈震动。DeFi资深玩家3D通过连续三天的维权视频,向外界揭露了这场盗窃事件背后的种种问题。BlockBeats有幸与3D进行深度对话,听他讲述作为亲历者的复盘与反思。
3D是Resupply协议较早的参与者之一,既是挖矿玩家,也是DeFi套利内容创作者。在这次访谈中,他不仅表达了质疑与愤怒,更揭示了行业内不愿公开的潜规则。他谈到了Curve协议的”默认背书”问题,项目方对黑客事件的消极应对,以及社区维权时遭遇的拉黑与羞辱。对他而言,金钱损失固然令人心疼,但更让他寒心的是行业信心的崩塌。虽然他的实际亏损不算最重,却是最愤怒的那一个——不是因为钱,而是因为被漠视的用户身份。他的遭遇折射出DeFi参与者共同的困境:权责不清、维权无门、道德底线一再退让。
以下是访谈的全部内容:
BlockBeats:请先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。
3D:我叫3D,主要工作是挖矿,2017年就入圈了。2020年DeFi Summer开始专注套利,同时运营一个专注DeFi套利的Youtube频道——3D加密频道。
BlockBeats:目前受损资金规模如何估算?
3D:总规模约3800万美元,保险池体量基本就是损失总额。
BlockBeats:中文用户占比多少?
3D:我不太清楚。但维权声音最大的是我和Yishi,我们打头阵。中文用户集中发声,英文用户声量相对小很多。
BlockBeats:目前解决方案是什么?
3D:本金直接亏损15.5%。社区希望他们采取行动,总损失约1000万美元。团队一个开发者出了150万,从金库拿80万,总共不过20%出头。态度就像说”我们也赔钱了,别追究了”,但他们完全可以拿这笔钱与黑客谈判,说清楚还钱就当白帽奖励,岂不是皆大欢喜?
BlockBeats:为何选择Resupply挖矿?
3D:4月初参与,看到长期关注的KOL发内容,Curve官方也转发,引起注意。马后炮看,项目运作逻辑很奇怪,看似不是为自己赚钱,而是帮Curve”抬”crvUSD使用量。crvUSD本身用途有限,通过设计机制强行制造用例,用激励引导参与。像我们这种玩家,遇到新项目会评估两个关键点:产品运作逻辑和项目方背景。
BlockBeats:出事后谁该负责?
3D:项目方完全没有危机应对意识。第一时间连基本操作都没做:既不喊话黑客,不发公告,不启动法律追责,甚至不尝试与黑客沟通。其他项目至少会发公告、暂停合约、联系白帽、尝试回收资金,他们就像当没发生一样。最不理解的是为何不积极与社区沟通。损失近千万,团队一个开发者出150万,项目金库拿80万,总共才20%左右,只是象征性”意思一下”。态度是”我们也赔钱了,别找麻烦”,但明明可以拿这笔钱与黑客谈判,说清楚还钱就当白帽奖励,岂不是皆大欢喜?
3D在Resupply官方论坛建议用白帽奖金方式与黑客谈,但未得到回复。问题在于:第一,追讨黑客资产极其被动;第二,对社区态度傲慢冷漠。事件发生后,用户去Discord询问,直接定性说”保险池的人承担损失”,连讨论空间都没有。质疑他们的做法,说文档没说明用户要承担损失,结果被讽刺、攻击、封号。还说”赚了17%年化收益就要承担风险”,这逻辑站不住脚,只是参与年化17%策略,不代表要为协议被盗负全责。群里反馈一致:不是亏钱难受,而是被羞辱拉黑更愤怒。事件引发强烈反应的核心原因:项目方不作为,以及对用户轻视。如果真赔不起,可以明确态度,比如先拿出300万,剩下700万让用户按比例分摊。但他们的处理方式是直接让保险池用户承担全部责任,目的是保住协议继续运行。公告几乎不提损失金额,只轻描淡写说遇到漏洞,暂停市场,其他照常,信息披露非常不负责任。
更严重的是黑客通过漏洞铸造了1000万稳定币抛售市场,打破超额抵押机制,使得稳定币背后资产不足。项目方仍不暂停协议,让用户自行操作撤资。结果跑得快的用户撤了,保险池用户因7天延迟被锁死。离谱的是又发提案暂停保险池提款,进一步冻结用户资产。至于说”坏账该由保险池承担”,这在DeFi协议里完全没有先例,突破了行业底线,毫无治理合理性可言。
BlockBeats:以前保险池承担过黑账吗?
3D:保险池承担黑账完全没有。参与Resupply只有三种玩法:质押、循环贷、组LP。质押用户最求稳,现在却要承担全部风险。核心问题在于用户对保险池的预期:都认为只承担市场波动造成的坏账。保险池就像在Binance买理财产品,结果Binance被盗,告诉你”不是来存钱的吗?损失大家一起扛”,最后只从理财用户资金里扣。以前有些交易所被盗,是全体用户按比例承担亏损,但这次不是。只让理财用户承担全部损失。逻辑是”想薅2%年化利息就得承担责任”,甚至有人说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”,拿了17%年化收益就活该承担损失,这种说法太离谱。
BlockBeats:Curve在这场风波里扮演什么角色?
3D:我觉得可以分两个层面看。表面逻辑上,项目确实为Curve服务,也获得背书,是Curve生态项目。但正常有判断力的人会合理推理:这个协议设计基本就是为Curve服务,是”小弟”角色。否则存在毫无意义,核心逻辑就是用自家矿币补贴Curve协议收入。不求回报、纯粹输血的事,除非是真爱,否则谁会干?当时觉得项目撑不过一个月,因为故事没什么吸引力,说到底就是给Curve稳定币带新增量,没啥实质内容。但后来价格稳住了,稳了很久。当时就在想,谁在托底?最合理解释就是Curve自己在托。谁受益谁最有动力稳局面——这是常识推理,没有实锤证据,但正常人都想得到。Resupply原生代币价格走势没出事前,Curve高调喊话是好项目,出事了立马撇清,说”只是生态项目,跟我无关”。态度就像”临时工干的”。现在连用户都被封号了。没有Curve背书,Resupply根本融不到钱。参与不是看开发团队(口碑并不好),而是看商业模式围绕Curve稳定币,感觉相对安全;二是Curve官方公开承认并背书。至于说项目方有黑历史,确实有,但这次没换马甲,继续用原身份,某种程度上算”实名”负责。
BlockBeats:Curve官方宣传与背书需承担连带责任吗?
3D:我觉得Curve在事件后的”切割”行为完全不合理。就算我是小KOL,推荐矿池出事了,也会第一时间发声告知关注者。Curve一开始积极背书,出问题了就一副”与我无关”的态度,说几句”遗憾”就撇得干干净净,让人难以接受。挖矿要如何避免踩坑?
BlockBeats:当前DeFi用户维权的最大难点是什么?
3D:核心是权责不清,行业缺乏监管。维权非常困难。美国用户情况稍好,有长臂管辖权,可能追回部分资金。但我们基本没有渠道。
BlockBeats:受损大户有哪些维权方式?
3D:没有,不然谁愿意当小丑?根本没什么有效维权渠道。只能自己发声、组织行动。这次事件对我反应特别强烈,因为觉得被侮辱。如果所有项目方都这样,行业根本没法玩下去。说实话,挺让人心寒的。今天是我被坑,明天可能就是你,只要在圈子里,总会遇到类似事。老话说”真正的英雄主义,是在看清真相之后依然选择热爱”。只能这么看待这个行业。解决问题靠项目方有道德底线,行业有基本自律。
BlockBeats:项目上线或宣传期会重点核查哪些信息?
3D:重点关注几个方面。第一是商业模式,项目怎么赚钱,利润来源。最基础也最关键。二是场内信息,协议运行机制,资金流入流出是否顺畅,有无”卡点”——比如时间锁、高额手续费。直接关系到用户体验和风险。三是场外信息,团队以前做过什么项目,是否匿名,有无投资机构支持,背后是谁。还会主动去项目方Discord聊,看回应态度和团队是否靠谱。提醒一点:现在很多出事项目也做过审计,审计最多说明项目方愿不愿意花钱走流程,不代表真的安全。
BlockBeats:对Curve生态、保险机制、稳定币体系还有信心吗?
3D:Curve处境尴尬。最初解决Uniswap V2稳定币交易深度问题,提出更平滑曲线设计,专注稳定币兑换。靠差异化在DeFi站稳,作为基础设施产品,逻辑很清晰。现在有Fluid业务压力,感觉在走下坡路,但对稳定币体系仍有信心。最近特别焦虑。虽然个人亏损不算多,但最大打击是信心。长期投入这个行业,不能说热爱,但至少是投入的。现在开始严重怀疑可持续性——如果所有项目方都像这次这样,行业根本没法继续。Yishi把所有矿都撤了,现在只囤比特币。我们15.5%的损失,相当于一年挖矿年化收益归零。本来做的是相对低风险策略,不是高杠杆玩法。一年辛苦赚15个点,现在一天就没了,谁能受得了?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idea2003.cn/news/3312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