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曾浏览过求职论坛、收听过Web3播客,或参加过“区块链+职业”的分享会,你很可能听过这些关键词:“行业上升期”、“收入可观”、“远程办公”、“扁平管理”、“年轻团队”。Web3,正成为年轻人求职想象中的一片“新大陆”。过去两年,越来越多毕业生开始尝试“上链”。不仅是技术和金融背景出身的人,就连市场、运营、设计、内容、产品等非技术人群,也开始纷纷投递简历,投身于这个看似灵活又先锋的行业。但热潮之下,机遇与误解并存。一边是项目方高呼“缺人”,一边是新人抱怨“投不进”,看似开放的入口背后,是一套仍在成型中的招聘逻辑。为了理清这一问题,2025年6月,BlockBeats与Bitget联合向加密社区发起了一项深度采访与问卷调研,针对求职方与用人方,就职业选择、招聘路径和岗位偏好等维度进行信息收集,共回收有效问卷71份。同时,对学生、从业者、HR、业内知名猎头、求职平台负责人等不同角色的人群进行了访谈。基于定量和定性数据的交叉验证,这篇文章将从招聘端与求职端的双重视角,复盘Web3求职这两年发生了什么:谁在涌入,谁在招人,什么人在留下?以及更现实的问题:一个0经验的新人,真的有机会在这场“去中心化”的职业丛林中突围而出吗?
一、从试水到涌入:过去两年Web3求职发生了什么变化?
过去两年,Web3求职生态悄然转变,从“来者不拒”到“精挑细选”。这个曾被视为前沿实验场的行业,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履历出众毕业生的现实选择。如今,Web3已不仅是极客和投机者的专属领域,一批批精英人才正主动投身其中。
(一)从小圈子到“985+藤校”,谁在涌入?
“这个岗位最近还招人吗?”Kitty已经习惯了这个问题。作为一家Web3招聘平台的负责人,她每周都要收到不少大学生的简历投递。清北复交、美本硕、竞赛履历、投行实习……这些简历的水准,已经和两年前“只要愿意来就能上岗”的日子完全不同。作为一位深度参与Web3招聘的行业观察者,Kitty清楚地感受到:这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求职者结构的变化。如果说早期的参与者大多是对技术痴迷的极客,或是嗅觉敏锐的投机者,那么现在的求职者更像是被“下一个时代”概念吸引的优等生。
idea2003 BlockBeats调研显示,在参与Web3求职问卷的受访者中,有近八成(80.5%)来自985/211和普通一本高校,其中985/211占比为36.6%,普通一本则高达43.9%;此外,具有海外学历背景的求职者占比为7.3%,而来自高职或其他院校的比例仅为12.2%。其中,有近八成(78.05%)的受访者表示,愿意将Web3作为第一份工作。这一数据表明,Web3正在从“小圈”走向“主流选择”,吸引越来越多拥有高学历背景的人才主动涌入。
从专业背景来看,这批高学历求职者并非缺乏选择。idea2003 BlockBeats的调研显示,在参与Web3求职问卷的受访者中,46.34%来自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相关专业,21.95%来自金融与商科背景。他们原本有机会进入更稳妥的传统行业,也具备进入大厂、券商、银行等主流行业的竞争力。
(二)一种更现实的选择,新人为何来Web3?
为什么这些原本可以走上更稳妥路径的“精英”,却主动选择投身一个波动性更大、规则尚未固化的赛道?这并非一场盲目的投机,而是一次在现实压力下的理性转向。要理解他们的选择,就必须回头看看他们本该踏入的“传统路径”如今是什么样子。
Batty是2025届应届毕业生,拥有985本硕、投行实习、CFA三级通过的完整金融履历。按照“标配路径”,她原本以为,自己至少可以拿到一份体面而稳定的工作。然而,2024年秋招结束时,她只收到了一个银行后台的offer,月到手不到一万。这与她的预期相差太远。于是她没有选择立刻入职,而是开始频繁在社交平台上搜索“Web3工作”“0经验怎么进Web3”等关键词,试图寻找一条“偏航但可能通向未来”的路径。她的故事并不特殊。对很多金融背景的年轻人来说,Web3不再只是一个概念,而成为逃离“内卷”的现实出口。
2022-2024年间,传统金融行业经历了一轮深刻的调整期。过去被视为“金饭碗”的金融职位正在失去往日的光环,行业整体呈现出岗位减少、薪资下滑、内卷升级的严峻态势。这一趋势在应届生就业上体现得尤为明显。曾大规模吸纳毕业生的头部券商,在2024年秋招中仅开放百余岗位,整个IB前台市场的岗位供给也仅约500个,远不及2022年单家机构的招聘体量。中信证券、广发证券等均被曝出上千人规模的裁员,金融“金饭碗”的稳定神话正在破碎。
岗位在缩,进入门槛却在不断拔高。“高学历+名校背景+多段实习”成为基本配置,CFA证书、编程能力、宏观视野、英文写作、投研框架等逐步变成“入场券”。求职者纷纷投身“就业竞赛”,以求脱颖而出。越来越多的学生被卷入激烈的求职竞争中,但高投入并不一定带来回报。根据薪智数据显示,2024年国有大行一线城市基层员工起薪多集中在7000–10000元区间,年终奖仅约2–3万元;非一线城市甚至低至5000元。“扣完五险一金,再交房租交通,所剩无几。”一位入职国有银行的毕业生这样说。
面对传统金融领域的收缩,不少金融应届生将目光转向Web2,希望在互联网行业找到新机会。但这条路也并不轻松。一方面,互联网大厂在经历2022-2023年的裁员潮后,大幅缩减招聘,岗位竞争同样激烈;另一方面,从金融转行互联网,还要补上技能差距和行业理解等门槛,求职难度并不比原来更低。
既然金融和大厂的主流路径都难以走通,那问题来了:为什么这些年轻人没有选择选择同样热门、且看起来更有希望的AI行业?毕竟,AI是当前最热门的风口之一。某书推出了3500元/天的顶尖实习生计划,某宇宙的TopSeed项目也以2000元/天的日薪吸引了无数清北藤校背景的年轻人。在社交媒体上,“AI崛起”几乎成为一种共识,仿佛只要跳上这趟列车,就能驶向一个确定的未来。但真实情况并不那么简单。无论是技术背景还是非技术背景,想要在AI行业站稳脚跟,并不容易。
对于非技术出身的求职者来说,AI近乎是一道封闭的门槛。没有算法基础、工程经验,能做的多是内容运营、数据标注或模型管理等外围工作,这类岗位不仅竞争激烈、发展空间有限,还容易被自动化工具取代。不像Web3可以靠社区、内容、运营破圈。而即便是技术背景的人,也并不轻松。核心岗位高度集中在头部大厂和科研机构,几乎默认博士学历或算法竞赛经历。很多求职者即使入行,也只能负责模型微调、调参、修复bug等边缘工作,缺乏创造空间。
正在寻找Web3机会的小A坦言:“大厂确实在做AI,但工作其实没什么创新性,很多就是微调,还要996,没什么意思。”在AI高速发展、岗位结构尚未外溢的阶段,行业的确充满想象力,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人有位置。它是“风口”,但未必是“机会”。
(三)Web3到底好在哪里?
当传统路径变得拥挤甚至闭塞时,一部分人开始转向那些还没被完全定义的新世界。Web3,就是这样一个选择。相比传统金融与互联网大厂,Web3的一些“非典型特征”正吸引越来越多求职者:高薪、远程办公。根据BlockBeats发布的面向Web3求职者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,高薪和远程,的确是大多数受访者想进入Web3行业的关键因素。82.93%的受访者觉得Web3薪资潜力大,73.17%的人看重其丰富的远程工作机会。这一现象与传统行业薪酬紧缩形成鲜明对比。Web3项目往往能够提供立竿见影的高额回报。根据Web3 Career的薪资统计数据,截至2025年6月,即便是初级岗位,年薪也普遍不低于5万美元,约合人民币35万元(按1美元≈7.15元汇率计算)。
数据来源:Web3 Career,2025年6月统计
图为Web3非技术岗位(上图)与技术岗位(下图)在不同资历水平下的全球薪资区间
虽然亚洲地区的薪资水平相对较低,但对于英语能力出色的求职者而言,“地理套利”成为可能——即在欧美市场获得收入,在国内享受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。
数据来源:Web3 Career,2025年6月统计
图为Web3非技术岗位(上图)与技术岗位(下图)按地区划分的年均薪资情况
更为关键的是,Web3行业相较传统大厂的“非内卷”工作环境。多位从传统互联网公司转入Web3的从业者都提到了工作强度的显著降低。一位从大厂转入Web3的产品经理表示:“我来Web3,纯粹是钱多+大厂工作压力太大心累。”
图源加密社区
在Web2大厂“高压加班、35岁焦虑”已成常态的当下,这样的工作方式近乎乌托邦。与此同时,Web3提供的远程办公方式,也成为吸引学生进入的一大亮点。根据Metarficial的调研报告显示,53.39%的Web3工作是完全远程的,25.08%采取混合工作模式,真正要求长期坐班的岗位仅占约12.01%,远低于传统金融和互联网行业。BlockBeats面向雇主的调研同样显示,线上远程已成为多数Web3团队的主流协作方式。在全球化团队和项目制驱动的背景下,远程办公不仅节省了通勤时间,也让年轻求职者在工作节奏与生活空间上获得更多自主权。
目前就职于Bitget运营中心数据分析的校招生Joseph表示,作为典型的i人(内向型),远程工作让她能够在家中高效对接各部门工作,减少了通勤压力,反而提升了工作效率与舒适度。同为Bitget校招生的Ricardo也有相似体验,他厌恶将时间消耗在通勤路上,而Web3的工作节奏恰好契合其生活习惯——即便偶尔需要在下班后发布推文,但由于本身就深度参与链上生态,这也不过是举手之劳。
除此之外,BlockBeats面向Web3求职者的调查发现,82.93%的受访者觉得Web3代表着创新与技术前沿。同时,他们会本能地将Web3类比为早期的移动互联网时代。“他们经常向我做这样的类比,认为现在的Web3就像10年前、12年前早期移动互联网的状态。”一位猎头从业者回忆道。在这些学生们看来,Web3仍处于一个“尚未被结构化、尚未被巨头垄断”的阶段,底层技术已初步成熟,基础设施逐步完善,但真正具备规模化用户的应用尚未诞生——这恰恰构成了最大的机会窗口。正是这种“想象中的上升期”驱动着大量Web2背景人才进入这一赛道,他们普遍相信:现在就是“重启一次成功路径”的最佳时机。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idea2003.cn/news/3849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