稳定币分类新思路:支付与收益区分助力用户体验与监管

稳定币的支付与收益功能区分:构建更智能的金融生态

稳定币作为加密领域的创新应用,其支付与收益功能的明确划分对用户体验、监管框架和普及程度具有重要影响。作者jacek编译自深潮TechFlow的研究表明,并非所有稳定币都能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。实际上,稳定币主要分为两大类:支付型稳定币和收益型稳定币。这种分类方法虽然简单,却能为金融创新提供清晰的指引,帮助我们在推广应用、优化交互、制定政策及设计场景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。

其他分类方式如抵押品种类、锚定机制等固然重要,但它们往往无法直接反映用户的实际需求。稳定币要实现规模化发展,必须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框架。就像我们不会用投资账户的钱买咖啡一样,将支付型与收益型稳定币混为一谈,无异于将工资存入对冲基金——技术上可行,却违背了金融逻辑。这种功能区分能够实现更智能的用户体验、更清晰的监管体系以及更广泛的普及。

支付与收益的界限并非绝对分明,但明确这种区分对金融创新至关重要。支付型稳定币以保持锚定为目标,专注于即时支付和低成本结算,其收益通常由发行方获取;收益型稳定币则通过特定策略为持有者创造收益,更适用于长期持有而非频繁交易。这种分类框架基于市场实际需求,而非技术或法规本身,得到了监管机构的认可,例如美国《GENIUS法案》中明确提及”支付型稳定币”概念。SkyEcosystem项目等实践案例也证明了这种分类的有效性,将USDS(消费/支付)与sUSDS(收益)明确区分。

这种功能区分能带来多重益处:

在风险框架方面,收益型稳定币需关注收益来源、策略集中度、赎回风险等;而支付型稳定币则更重视锚定稳定性、流动性及储备透明度。统一的评估标准无法涵盖所有类型,差异化风险管理体系才是关键。

对于零售市场,这种分类与传统金融思维一致,能有效减少用户困惑。新手用户不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持有复杂的收益型代币。钱包等服务提供商应明确区分两类稳定币,优化用户体验。虽然资深用户能理解差异,但清晰的界面标注对新手至关重要。这种改进也将简化新型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的集成,同时教育用户认识尾部风险。

在机构市场,功能区分有助于会计处理、风险隔离和监管合规。支付型与收益型稳定币将受到不同监管,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。支付型更接近储蓄账户,而收益型则类似投资产品。美国《GENIUS法案》和欧盟《MiCAR条例》都体现了这一趋势。

这一框架虽不完美,却是定位产品、用户和政策的最佳起点。不足之处在于收益分类的复杂性、收益归属问题以及命名争议。收益型稳定币涵盖多种子类型,未来可能需要更精细的分类。收益归属问题也值得探讨,因为收益可能流向发行方或其他参与者。命名方面,有人建议使用”收益代币”而非”收益型稳定币”,但后者已成为行业共识。

支付型稳定币未来也可能提供收益,这取决于监管框架。例如,《MiCAR条例》禁止支付型稳定币收益,而《GENIUS法案》对此持开放态度。市场将根据监管调整自身发展。

尽管存在争议,但功能区分是稳定币发展的必然方向。我们应该建立清晰的分类体系,并围绕其构建金融产品。对于难以归类的资产,应明确标注其特性。未来仍需更多研究,特别是针对模糊边界资产和超框架资产。

深潮TechFlow官方社群:Telegram订阅群 http://www.idea2003.cn/TechFlowDaily Twitter官方账号 http://www.idea2003.cn/TechFlowPost Twitter英文账号 http://www.idea2003.cn/BlockFlow_News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idea2003.cn/news/4000.html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