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8小时从Meme到L1 Solana分叉链Gorbagana爆火

在当前略显沉闷的加密市场环境中,那些充满活力的草根力量从未真正消失,只是缺少一个能够点燃他们热情的契机。本文由微想AIidea2003撰写,深入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。

如今的加密市场逐渐陷入一种倦怠状态。比特币和以太坊的价格在反复波动中挣扎,市场焦点被加密美股和稳定币所占据。曾经,加密行业那种极客与草根交织的独特社区精神——充满玩梗、实验精神以及集体狂欢的特质——似乎已被行情波动和骗局所磨灭。然而,最近两天,久违的社区创意活动又重新涌现,并带有一丝淡淡的加密文艺复兴气息。

6月19日,Solana联合创始人Anatoly Yakovenko(Toly)在社交媒体上的闲聊讨论,意外催生了一个名为Gorbagana的Meme币。这一创意的有趣之处在于,仅仅48小时后,一个与该币同名的L1链Gorbagana Chain便上线了测试网,并在技术上对Solana进行了分叉。截至目前,Gorbagana链运行稳定,已处理近1400万笔交易;代币$GOR的市值在4天内飙升至3000万美元(峰值达到6000万美元)。

一个Meme币本身或许并不罕见,但其中蕴含的讽刺意味令人深思。从社区发布一个Meme到构建一条完整的链,仅需短短2天;而此前那些所谓的天王级L1项目,从宣传到上线测试网,往往需要1到2年的时间。这种快速迭代的过程,与传统的、精心策划的ICO截然不同。它并非由风投或营销推动,而是由Telegram群组中的Degen(加密货币投机者)和开发者们自发驱动的即兴创作。

如果你对这一事件尚不了解,我们将为您梳理Gorbagana事件的全过程。48小时,从一则玩笑Meme到一条正式的L1链,这一过程与许多经典Meme的诞生轨迹相似,都源于一句无心之语。

19日,Toly在X平台上与其他用户讨论Solana的品牌辨识度问题时,网友@lex_node为了反驳Toly“品牌名其实没那么重要”的观点,随口编造了一个概念:如果一条链叫Solana,另一个分叉链叫Gorbagana,技术相似但Solana显然更有价值。随后Toly将计就计,回帖表示“48小时内如果没有一条叫gorbagana的链出现,那我还挺失望的”。显然,这个gorbagana只是一个听起来像Solana但更长、更无厘头的名字,但社区却因此开始了这场创意狂欢。

这个讨论贴发布6小时后,@lex_node便发布了一个名为gorbagana的Meme币$GOR,并提醒大家这只是个玩笑,不要盲目投资。虽然发布Meme并非新鲜事,但接下来的发展却令人瞩目。他帖子中的一句话尤其发人深省:“你实际上永远不会像这样炒Meme致富,因为致富必须来自人们真正*创造*某物并围绕它团结起来”。这句话之后,社区中的开发者在玩笑的推动下开始认真行动。

Solana社区在2022年就曾有一个陈年老梗,叫做SQL Chain,实际上是社区调侃Solana因高性能而被戏称为“SQL数据库链”,并一直有分叉出一个“垃圾版”SQL Chain的想法。借着Gorbagana的玩笑,这个想法终于变成了现实。网友@Sarv_shaktiman也曾参与开发,在看到Toly的讨论帖和GOR代币后,少量购买并召集Milady项目的开发者团队,决定将这个老笑话变成现实。

这个从玩笑到现实的速度之快令人惊叹:帖子发出6小时,代币GOR上线;帖子发出18小时后,开发者们已经开始逆向工程Solana的代码架构,试图分叉出一条新的L1;帖子发出24小时后,Gorbagana Chain的测试网便上线,并配备了自定义RPC功能,以及支持Backpack钱包。

48小时后,Gorbagana Chain的测试网交易量突破1000万笔,虽然只是测试网,但也证明了社区开发者的技术实力。$GOR的市值峰值更达到了6000万美元。整个过程充满了久违的加密娱乐气息——社区的Builder们从购买Meme,到研究区块链架构,再到运行一条Solana的分叉链,买了就干,知行合一。

除了分叉了整个Solana的代码库做了个新L1外,这条链还将Meme币$GOR作为原生代币,支持gas费的消耗和转账使用。没有风投、没有营销,只有社区成员们的集体即兴发挥和协作,一个Meme在48小时内变成了一条L1的原生代币。这件事或许算不上惊天动地,但足够有趣。它唤起了几年前链上活跃、各种社区项目层出不穷时的美好时光。

社区协作 VS 机构孵化

复制一条链,真的那么简单吗?分叉Solana听起来简单,实则存在诸多技术难题,比如钱包兼容性。主流Solana钱包如Phantom和Solflare等因“硬编码”无法支持Gorbagana的自定义链功能,等于把新链孤立在Solana的生态之外。换言之,分叉一个Solana可以,但钱包不一定支持。社区开发者们面临的不是简单的“抄作业”,而是要在48小时内打破这些技术壁垒。

其中,一位叫做@armaniferrante的用户,通过使用Backpack钱包的“远程过程调用”(RPC)自定义功能,让Gorbagana在24小时内就接入了Solana生态,也使得自定义RPC功能得以在新链上使用。回头来看,你可以把这件事看作一个“degen”版的黑客马拉松。没有赛事的组织和规划,全靠群组里的老哥们实时头脑风暴提供讨论和解决方法。虽然带头的开发老哥可能是因为买了GOR币而不得不扩大项目的影响力,但这一整套做法充满了技术极客那种久违的能量:靠热情填补技术空缺,用协作来对症下药,最终完成一个大项目。

虽然Gorbagana只上了个测试网,但48小时相比来说仍然是神速。考虑到某些机构背书、团队豪华、资金拉满的天王级基建项目动辄几年的项目落地周期,Gorbagana的社区协作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。同时,我们不禁也要问,如果全速前进,一条完备的L1推出测试网真的要花那么久吗?

草根有自己的灵活性,社区协作只是为了一个娱乐化的项目,没有KPI,也没有营销和TGE的节奏考虑,相较而言当然更加纯粹;而机构级L1的问世,本身就牵涉着不同轮次投资者的利益。何时上线、何时公布测试网、空投预期和交互模式的管理,不再是搞定技术那么简单。更不用说,有时天王级项目代币是否TGE,还得看市场行情和情绪的好坏。这些基建项目们更像是一艘大船,装载着万千利益,在风浪中难以迅速决策和掉头。

很久之前,加密世界的魅力正是靠草根创意而非资本堆砌。Gorbagana或许热度不会持续太久,但它至少证明了一件事:在现在这个沉闷的市场中,活跃的草根从未缺席,缺的或许只是激发他们热情的导火索。

欢迎加入微想AIidea2003官方社群Telegram订阅群:http://www.idea2003.cn/idea2003DailyTwitter官方账号:http://www.idea2003.cn/idea2003PostTwitter英文账号:http://www.idea2003.cn/BlockFlow_News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idea2003.cn/news/30581.html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