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社交产品根本不成立?a16z深度复盘揭示社交重构与存在质变

AI社交产品根本不成立?a16z深度复盘揭示社交重构与存在质变

在过去的十年里,每一次消费级产品的爆发几乎都伴随着一次社交范式的重构:从 Facebook 的好友动态到 TikTok 的算法推荐,我们逐渐学会用产品定义自我、表达身份。那时的产品,是人在表达,产品在辅助;而如今,AI 正在悄然完成一次角色反转——它不再是人的工具,而开始成为表达的主体、连接的中介,甚至情感的承载者。从 ChatGPT 到 Veo3,从 11 Labs 到 Character.AI,我们正目睹一场被误认为是「效率提升」,实则是「人类角色外包」的深度变革。在本期由 Erik Torenberg 主持的讨论中,Justine Moore、Bryan Kim、Anish Acharya 与 Olivia Moore 共同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判断:今天的 AI 产品不再是「像工具一样的工具」,而是「像人的工具」,甚至正在成为「替代人本身」的产品。用户开始每月为 AI 支付 200 美元的高额订阅,**不是因为它更强,而是因为它能「替你做」,甚至「替你是」。**Veos 能在 8 秒内生成定制化视频,ChatGPT 可以写商业计划、做心理疏导、代替情感倾诉,11 Labs 为你打造独一无二的声音人格。而这一切,不再需要你自己动手,甚至不再需要你是那个「你」。AI 消费的兴起,背后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信号:表达在被格式化,社交在被模拟,身份在被重构。今天我们还在用 Reddit、Instagram、Snapchat 分享用 AI 生成的「我」,但这些平台不过是旧瓶装新酒。真正的 AI 原生社交网络尚未出现,因为 AI 可以生成「状态」,却无法创造「情感张力」;可以提供陪伴的幻觉,却无法替代真实连接中不可控的挣扎与脆弱。这一切带来三个震撼性判断:第一,AI 产品的本质,不是提升用户,而是重构「用户是谁」;第二,AI 伴侣的崛起,不是社交的开始,而是社交的终结;第三,AI 分身的普及,不是表达的延展,而是人格边界的消融。在可预见的未来,最成功的 AI 产品不会只是工具型产品,而是人格型产品。它们能理解你、模仿你、代表你、引导你,最终——替代你。这不是效率的胜利,这是存在的质变。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idea2003.cn/news/32248.html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