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大高收益策略及其风险解析
撰文 stablewatch 编译 Azuma(@azuma_eth)
编者按:DeFi市场近期动荡不安,USDf因储备资产与收益来源争议短暂脱锚,GMX更因黑客攻击损失超4000万美元。在收益率诱人的背后,本金安全成为市场焦点。stablewatch最新发布的《DeFi世界是否存在无风险收益》一文,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必要的风险警示。
传统金融中的无风险利率
在传统金融领域,无风险利率是衡量投资回报的基准。美国国债因其政府信用背书,被视为最安全的投资标的。这一利率贯穿所有金融模型,从股票估值到债券定价都依赖其稳定性。然而,货币政策会动态调整利率水平,其复杂性值得深入探讨。
DeFi中的无风险神话
DeFi领域不存在真正的无风险利率。资深从业者调侃道:”在DeFi中,我们都在用真金白银测试高风险金融软件。”去中心化生态缺乏央行兜底、监管保护或FDIC保险,这种自由与创新空间背后,是复杂的风险环境。主要风险包括:
1. 跑路骗局:部分项目承诺离谱收益后卷款消失
2. 黑客攻击:智能合约漏洞导致平台巨额损失
3. 网络威胁:朝鲜黑客对DeFi协议的持续攻击
4. 法律困境:”代码即法律”原则导致追索困难
尽管如此,DeFi仍提供几种接近无风险的收益选项:
AAVE:作为蓝筹借贷平台,通过资金供需机制提供个位数稳定收益,历经多年考验成为市场避风港
Curve Finance:通过稳定币交易手续费产生收益,并辅以CRV代币激励,是少数完全去中心化的成功案例
代币化美债:Ondo、M等平台将美国国债上链,提供3-4%类国债收益,结合传统金融安全性与DeFi创新
这些选项虽非真正无风险,但已是当前最佳选择,各自具有不同风险特征
链上储蓄的参与者
这类收益吸引三类用户群体:
非美国投资者:追求美式回报却不受传统银行限制的离岸投资者
加密巨鲸:面临大额变现安全顾虑和税务风险的资产持有者
无银行账户者:借助手机钱包将储蓄转入链上的发展中国家用户
随着手机钱包等基础设施完善,链上储蓄正从小众走向主流,重塑金融格局。摩根大通等机构推出稳定币计划正是市场需求的体现
生息稳定币的风险博弈
生息稳定币(YBS)将美元锚定与内生收益结合,2025年部分产品年化收益率达6-12%,远超传统国债。但高收益背后存在附加条件:
收益来源:主动管理、风险承担或成为交易对手方
本质争议:更接近加密主题投资基金而非储蓄账户
风险本质:高收益必然对应高风险敞口
收益增强策略解析
DeFi协议采用多种收益增强策略,各具风险特征:
现实资产锚定型:代币化现实资产(国债、汽车贷款等),部分协议涉足高风险信贷市场
加密资产抵押型:通过CDP生成稳定币,抵押品贬值时可能引发协议动荡
稳定币封装型:在借贷平台获取收益并封装为凭证代币,嵌套关系会放大系统性风险
Delta中性/合成头寸型:跨平台多空对冲获取资金费率差,依赖低成本建仓和利差维持
算法策略型:自动化系统捕捉市场机会,面临基础设施故障和算法失效风险
主动管理基金型:链上复刻传统资管模式,引发对智能合约必要性的质疑
分级产品型:风险分层切割,安全层级投资者实质为尾部风险保险提供方
演进中的收益范式
当前DeFi协议增强稳定币收益的主流方案代表了金融工程的创新前沿。去中心化特性将持续催生新策略,要求投资者建立更精密的风险评估框架——链上收益的迷宫中,高亮显示的APR数字只是风险坐标系的起点。
核心结论
DeFi中不存在真正的无风险利率;代币化美债虽接近无风险但并非坚不可摧;链上借贷利率实现独立价格发现;生息稳定币本质更接近链上市场中立对冲基金;收益策略风险各异——回报越高,风险越大。
DeFi的高风险属性并非致命缺陷。加密社群始终在传统金融体系外开辟疆土,高收益确实存在,但永远需要代价。在将积蓄投入任何生息产品前,请务必记住——审慎核查链上数据,风险自担永远是DeFi的第一信条。
欢迎加入微想AIidea2003官方社群 Telegram订阅群:http://www.idea2003.cn/idea2003Daily Twitter官方账号:http://www.idea2003.cn/idea2003Post Twitter英文账号:http://www.idea2003.cn/BlockFlow_News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idea2003.cn/news/3950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