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X 在黑天鹅事件频发的背景下,率先垂范,成为少数坚持按月发布 PoR(Proof of Reserves,储备证明)报告的中心化交易所。PoR 是一种创新的加密验证机制,通过链上资产与用户资产总额的 1:1 匹配,既保障了透明度,又保护了用户隐私,旨在证明交易所未挪用用户资产并具备充足的承兑能力。与传统金融审计依赖第三方抽样和报告、用户被动信任的方式不同,PoR 基于密码学生成可公开验证的证明,支持用户自主验证,透明度显著提升。尽管 PoR 旨在让用户安心,但目前只有 OKX 等头部交易所仍在积极践行,许多交易所已陷入“划水”或“停滞”状态。值得注意的是,PoR 报告虽能增强信心,却不能完全保证资产万无一失。晒出 PoR 并不等于绝对安全,读懂报告背后的细节,才能判断不同交易所的安全水平。区块链专家 Nic Carter 曾评价 OKX 代表了主流交易所 PoR 质量的最高水平。本文将以 OKX 为例,从更深的层次探讨 PoR:不再满足于“有没有”,而是探究“做得如何”,以及 OKX 的安全水平究竟如何?从三个关键步骤开始。
不少用户打开 PoR 报告,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排排表格或数据:BTC 储备率 104%、ETH 储备率 101%、USDT 储备率 103%……数字大于 100% 便下意识感到放心,认为平台比较靠谱。但别急,PoR 报告中暗藏玄机,仅看储备率远远不够。要想快速把握 PoR 的重点和风险,可以遵循以下三个主要步骤和思路。
第一步,先看总览。打开报告,首先找到用户总资产、平台总负债和储备金率。不同交易所的叫法可能不同,如 OKX 使用账户资产和 OKX 钱包资产,但本质都是用户与交易所的资产与负债关系。不要只关注数字大小,而是看储备金率是否等于或大于 100%。例如,OKX 在 4 月发布的 PoR 中,BTC 储备率是 104%,不仅能满足日常提款需求,还预留了冗余,显示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。
第二步,查币种细节。不是所有币种都一样“稳”。首先,查看是否包含主流币种(BTC、ETH、USDT、USDC 等),这些币种通常占据用户资产大头,是交易所流动性、兑付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的核心指标。其次,点开每个币种的明细表,看交易所总资产和用户总资产是否匹配。例如,钱包里若有 1 万枚 USDT,用户资产总额是 9 千枚,则无异常;若反过来,则需警惕异常提现或准备率下降。
第三步,识别常见套路。为晒安全,部分交易所可能通过关联地址自导自演“资金调度”,等 PoR 公布后再转回;或创建大量虚假的“负债账户”降低平台负债,下一期又打回原形。OKX 采用 zk-STARK 技术,并将代码全球开源,有效防止了虚假“负债账户”套路,用户还能自主验证,防范“PoR 报告 P 图”。
若没时间细看所有数据,建议重点盯三个指标:1. 储备率是否持续稳定 >100%;2. 是否支持用户自验证;3. 报告是否定期更新,并涵盖主流资产及质押资产。要记住,PoR 数据好看不是重点,关键是读懂交易所的偿付与安全能力。
重点盯这六个数据。
第一,看懂最核心的安全数据:PoR 是否超过 100%。这就像把钱存银行,银行得有足够钱还你。加密交易所也一样,交易所的链上资产能否 1:1 覆盖用户账户资产,这个比值就是储备金率(PoR = 平台资产 / 用户资产 × 100%)。等于 100%:说明平台刚好持有足够资产覆盖用户资产;高于 100%:说明平台偿付资金更充分,有一定抗风险能力。但储备金率越大不等于交易所越安全,两者不能直接划等号。例如,某个币种的储备金率突然大增,可能是平台近期活动导致;低于 100%:这就是红灯警告!说明平台持有的该币种资产不足以偿付所有用户。持续低于 100%,可能意味着平台发生挤兑,甚至故意遮掩流动性问题。但也正因如此,很多平台在这种时候可能出现报告中断,这本身就是风险信号。
第二,PoR 覆盖了哪些币:是不是把主流币都算上。毕竟,我们的资产不只压在一个币种里。BTC、ETH、USDT、USDC 这些主流币,一般占用户仓位的八成甚至九成,PoR 涵盖币种数量是评估交易所透明度和资产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。以 OKX 为例,从最早 3 个币,到现在公开了 22 个币的 PoR,基本覆盖了用户主要资产。光是 BTC、ETH、USDT、USDT 四个币,就占平台资产的 66% 以上,PoR 公布的 22 个币占平台资产的 90% 以上。也就是说,只看这四个币,基本了解平台安全与否。
第三,储备金干净度:即非平台币资产占总储备的比例,而非靠自家平台币“充数”。干净度是衡量交易所资产质量的重要维度,直接反映储备的真实价值、流动性和抗风险能力——唯有在不依赖自家代币的前提下仍能保持充足储备,才能证明交易所具备真正的稳健性。但在评估交易所的储备金质量时,我们可以将“干净度”分为两类来看:按币种单独证明——交易所对每一种主要币种(如 BTC、ETH、USDT、USDC 等)分别发布 PoR 报告,只要单个币种的储备率均大于 100%,就说明该币种有承兑能力。此时是否纳入自家平台币并不会影响对各主流币种偿付能力的判断。按总资产整体证明——交易所将所有资产(包括平台币)合并后给出一个总的储备率。这种方式下,若平台币占比较高,一旦其价格或流动性受挫,就可能导致整体储备出现不能兑付的风险,因此必须特别关注非平台币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,即“干净度”。目前,大多数交易所都将平台币纳入了 PoR 中。以 OKX 为例,虽然其对单个主流币种的 PoR 均保持在 100% 以上,不受 OKB 价格波动影响;但若按照最新一期整体资产方式计算,其非平台币“干净度”约为 70%。这意味着仅依靠 BTC、ETH、USDT、USDC 等流动性最强的主流资产,就能支撑起超过 70% 的总用户负债,真正实现了高透明度与抗风险能力。
第四,还有一点经常被忽视:BTC 和 ETH 等主流币储备量的变化趋势。大概率意味着用户或机构看好平台安全与流动性。近期,OKX 的 ETH、BTC 等主流币储备量呈现攀升趋势。例如,截至 2025 年 4 月 7 日,OKX PoR 报告显示账户中 ETH 已从 2024 年 10 月 8 日的 1,556,932 枚增至 1,770,686 枚,涨幅约 13.7%;BTC 从 2025 年 1 月 10 日的 126,082 枚升至 133,151 枚,涨幅约 5.6%,间接反映了用户对平台安全的信心。
第五,Top10 主流币的占比:别让冷门币撑大局。Top 10 主流币占比越高,代表 PoR 越健康,因为这类资产流动性强、稳定性高,更能在极端情况下支撑平台的资金安全。据各家 PoR 报告显示,当前主流交易所的储备结构中,市值排名前 10 的主流币种占比约在 80% 以上,冷门币占比控制在 10%–20% 之间,整体资产结构健康,符合用户对高偿付能力的预期。比如截至 2025 年 4 月 7 日,OKX Top10 主流币总价值在 PoR 中占比约 88.8%。
第六,PoR 报告的发布频率也很重要:是不是“偶尔晒一下”。PoR 报告通常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时间点的资产状况。PoR 发布频率越高,交易所发生短期流动性或安全隐患时就越难被掩盖。OKX 自 2022 年底首发 PoR 后,始终坚持每月发布,截至 2025 年 4 月已连续发布 30 期。与此同时,每期报告还会由区块链安全机构 Hacken 审计并验证。这也说明了为什么 OKX 等头部平台一再强调“按月披露”——只有高频、可靠的审计更新才能真正增强用户信心,维护平台诚信。
在评估交易所的资产安全性时,我们必须进行数据联动,不能仅依赖平台自身发布的 PoR 报告,可以结合多方数据源进行交叉验证,以形成更全面、客观的判断。例如,DeFiLlama 的 CEX Transparency 模块提供了各大中心化交易所的链上资产储备总览,可以作为重要的外部参考。而在 Nansen 的“CEX Token Flow”板块中,则可以实时查看包括 Coinbase、OKX 等交易所在内的资金流入/流出情况,捕捉链上资金动态。此前就曾出现过 OKX 在 DeFiLlama 上资产数据短时异常的情况,事后查明是由于地址升级导致第三方数据抓取滞后。这类事件提醒我们,第三方平台虽然独立,但也受限于链上地址识别的及时性和完整性。此外,一些中小交易所的 PoR 数据与第三方链上监测平台的数据差距明显,这种差异如果无法被合理解释,就需要进一步审慎调查其背后原因。
PoR 数据不能孤立解读,更不能一看到“100%”等数字就掉以轻心。唯有结合链上追踪、第三方平台校验和交易所本身的公开机制,才能对资产安全性做出更科学的判断。
小工具,即可让用户验证交易所数据
平台自己“晒出”了 PoR,但并不代表其绝对可信,在面临“你把钱放进去了,它是不是真的在?”这个终极问题时,更需要用户可以进行验证。以 OKX 提供的验证逻辑为例,只需要证明两点:一是,证明用户资产总和(账户资产)正确;二是,平台链上资产总额(钱包资产)正确,最后得出“储备金率”。例如,有两个用户将资产存入交易所,一个存入 100U,另外一个存入 200U,平台的总负债为 300U。交易所的 PoR 就需要证明两个事情:所有(两个)用户的存款总额是 300U,以及交易所钱包确实有 300U。
第一步,用户总存款验证,OKX 所使用的是名为“zk-STARK”的零知识证明算法,来证明并验证交易所持有的所有 OKX 账户资产。OKX 会对所有用户账户做“快照”,并按照“zk-STARK”的算法进行“约束”,第一个是“余额总和约束”,要求资产总量等于账户资产余额总和;第二个是“非负约束”,不存在掺入负资产账户虚增账面情况;第三个是“包含性约束”,要求没有任何账户被遗漏在外。
第二步,交易所钱包资产验证。OKX 公开了一组钱包地址,并用私钥签名的一条消息“I am an OKX address”,并对这些地址进行所有权证明。然后任何人都可以在区块链浏览器上查到这些地址的余额。把这些链上余额相加,就得到了 OKX 持有的真实资产总额。
无论是以上三项约束,还是对交易所钱包的资产验证,OKX 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用户自验证教程,用户可以随时进行验证,更是将 PoR 代码进行开源,以供技术社区验证和使用。
PoR 方案本身仍存在迭代空间
OKX 一直在探索更安全的底层技术支撑,以防 PoR 报告数据被篡改或伪造。OKX 自 2022 年 11 月推出基于标准 Merkle Tree 的 PoR 以来,2023 年 3 月升级为全览 Merkle Tree V2,随后在 2023 年 4 月首创性地引入自研 zk-STARK 零知识证明,将总和约束、包含性与非负约束融合,使验证过程更轻量且开源。因此,在评估任何交易所的 PoR 报告时,除关注储备率与用户自验证外,还应综合考量其底层技术实现与演进路径,以防仅凭数据指标而忽视潜在的篡改或审计漏洞。
为什么要升级为 zk-STARK 技术?
传统默克尔树证明方案存在漏洞,导致 CEX 有作恶的可能性。默克尔树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,当它用于储备金证明时,它通过将每个账户的余额进行哈希处理并组织成树状结构,用于验证某个账户余额是否包含在交易所的负债总额中。但是,传统默克尔树有一个关键缺陷:它无法防止负值节点。如果中心化交易所(CEX)想要作恶,可以通过创建假账户,并将这些账户的余额设置为负值,从而让储备看起来匹配负债,即便实际上不是。zk-STARK 使用先进的加密技术,生成的证明是数学上可验证的,且任何人都可以验证其正确性。最重要的是,zk-STARK 不需要可信设置。可信设置是指在某些加密系统(比如 zk-SNARK)中,需要一个特殊的过程来生成初始秘密参数,并且可信设置完成后需要将所有的初始秘密参数销毁。如果这个初始秘密参数被泄露或被操控,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就可能被破坏。但 zk-STARK 避免了这个风险,它基于透明的加密技术,整个过程不依赖任何秘密信息或外部信任,完全去中心化。用户无需担心平台暗箱操作或设置时的潜在漏洞。zk-STARK 提供了一个真正“无需信任”的安全保证,是目前 PoR 中最安全的方案。
zk-STARK 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?
zk-STARK 提供了数学上的强大保证,可以验证每个账户的余额是否真实且合法。没有隐藏的负值节点,zk-STARK 确保所有账户的净余额都大于等于零。此外,无法操控储备金总量,CEX 无法通过人为篡改数据伪造储备金匹配的假象。zk-STARK 彻底消除了传统储备金证明可能存在的漏洞,真正保证了用户资金的安全,避免交易所恶意欺骗用户。
OKX 持续领先的公信力与透明度
除了采用先进的 zk-STARK 零知识证明技术,OKX 还引入第三方独立审计机构 HACKEN 进行认证,为用户提供额外的信任保障。当前,Hacken 的审计团队每月对 OKX 的储备金进行验证,确保其链上资产完全覆盖用户负债,即储备金率处于 100% 或者更高水平,并会公开审计报告,用户可以随时查阅。
PoR 只是 CEX 安全性的一个切面,无法全面防范潜在风险。用户在选择 CEX 时,既要依赖 PoR 提供的链上资产验证能力,也需要从治理结构、资金流动性、技术实力等多方面综合考量。OKX 正是凭借持续稳定的 PoR 发布节奏、行业领先的 zk-STARK 创新技术和第三方独立审计协作,构建起更可信的安全防线,真正做到了——让透明可见、用户可验。OKX 以持续领先的公信力与透明度,正获得全球更多广泛用户的信任和选择。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idea2003.cn/news/4108.html